我校主持的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点项目顺利通过国家自然资源部组织的验收

发布时间: 2019-09-03 浏览次数: 1962

8月31日,国家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在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组织召开由我校作为总牵头单位承担的2013年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点项目“江苏沿海低值贝类全值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规模化示范”(项目编号:201305007) 国家级项目验收会。会议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王宗灵副所长主持,国家海洋生物领域的7位专家组成专家验收组。我校财务处章维处长和项目所有子任务承担单位的业务及财务负责人专程赴厦门参加了此次项目验收会。

1.jpg

验收会议现场

 

项目首席科学家,我校的吴皓教授代表整个项目组对项目执行情况和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详细的汇报。项目验收组专家对项目的完成及经费执行情况进行了质询和评议,最终专家组的验收意见认为:项目的实施解决了低值贝类高值化利用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了产业化应用示范,形成了贝类资源利用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新模式项目超额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达到了预期目标,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3.jpg

项目首席科学家吴皓教授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汇报

 

本项目经费1938万元,自2013年实施以来,我校作为项目总牵头单位与江苏省海洋水产所、江南大学、江苏海洋大学、江苏恒顺集团、江苏巴大饲料有限公司、江苏陆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戚伍水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海昌中药集团共9家单位通力协作,以江苏沿海低值贝类为原料,研发了分属4个系列的15个高值化产品,包括饲料添加剂系列2个产品;即食便携贝鲜食品系列4个产品,均已产业化应用;功能性保健品7个产品,2个已经通过国家CFDA技术审评,即获批文;1个提交注册,3个中试产业化,2个形成整套申报资料;贝壳开发成为羟基磷灰石和用于废水处理的重金属滤器2个产品,并进行了7项废水处理的工程化应用。项目研发的壳肉分离机械化装置及生产线,日处理量可达到30万吨,已经应用于大生产。项目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创建了壳肉自动化分离、电渗析高效脱除功能产品的重金属和盐分、贝壳提取羟基磷灰石等关键技术7项,建成产业化示范生产线7条,建成产学研基地7个,制定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12项,形成江苏沿海低值贝类资源调查报告1篇,申请国家专利31项,获得发明授权专利16项,并发表相关论文70篇,其中SCI论文19篇,最高影响因子6.703,大于4.0的影响因子8篇。项目将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紧密结合,技术引领,集成创新,学科交叉,优势互补,团队协同攻关,高质量的完成了项目的任务。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得到了验收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专家组认为,项目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以及构建的低值贝类全产业链模式具有创新性,进一步市场化运作将会带动江苏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全面推进江苏沿海低值贝类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为全国的海洋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