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药高效给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5-31 浏览次数: 3194

江苏省中药高效给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在江苏省青蓝工程中药复方新型给药系统科技创新团队与“南京市中药微丸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基础上,依托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双一流”学科、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剂学重点学科等优势学科平台,于2011年经江苏省科技厅批准立项建设的省级中药制剂研究平台。2012年被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确立为南京市开放实验室。

中心由狄留庆教授领衔,现有骨干研究成员14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7人、副教授6人,形成了一支涵盖中药药剂学、高分子材料、药代动力学等多学科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其中,狄留庆教授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王若宁教授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项目”(2024)、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2024)、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2022);乔宏志教授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7)。

3年来,中心科研实力显著提升,承担国家级及部省级项目16项、校企合作项目10项,累计获得资助经费13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83篇(SCI论文47篇,中科院一区论文20余篇,单篇影响因子>10的论文17篇);授权发明专利11项;主持新药开发10项,并已研制中药新药6个,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主要研究方向

1、中药多组分脑靶向仿生递送系统研究


脑部疾病的治疗长期受限于血脑屏障对药物的阻隔效应及多组分协同作用的复杂性。中心聚焦中药多组分协同递送技术的创新,通过仿生载体设计突破传统递药瓶颈,以仿生囊泡、外泌体、脂蛋白纳米粒等为核心载体,结合冰片修饰、靶向肽功能化等策略,构建具有主动靶向能力的递送系统;开发“人参囊泡-溶栓纳米载体”序贯递送系统,显著提升了醒脑静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在技术层面,团队攻克了仿生载体的规模化制备难题,建立了纳米粒精准组装方法,并通过活体成像技术验证了药物在脑组织的富集效果。未来,研究将深化多模态成像与智能响应技术的融合,推动中药脑靶向递送系统的临床转化。

2、结构中药学理论与实践

中药复杂体系的物质基础解析是质量控制和制剂研发的核心难题。中心以“结构中药学”理论为指导,从介观层次(分子组装、超分子结构)揭示中药药效物质的作用机制,探明了多酚与多肽类成分互作的主要作用力为疏水相互作用,研究了不同分子聚集形式对药效活性的影响;探究了经典名方麻杏石甘汤相态结构与抗菌活性间的关联性,为中药复方活性形态的研究提供范式。未来,团队将继续探索中药结构-代谢-药效的全链条研究,助推中药质量标准国际化。

3、中药复方制剂制备过程量值传递与转化研究


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一致性是临床疗效的关键保障。中心围绕“药材-中间体-成品”全链条,系统研究活性成分的量值传递规律。通过引入过程分析技术和质量源于设计理念,实现了经典名方“羌活胜湿汤”等中药制剂关键成分的精准控制,构建了中药制剂“药材-中间体-成品”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显著提升了经典名方和医院制剂的标准化水平。未来,研究将聚焦智能制造技术在中药标准化中的应用,助力行业标准化升级。

人才培养成效

中心始终走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前沿,深度参与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成功打造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药药剂学》。主持教育部“中药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101计划)”核心课程《中药药剂学》建设,并获批建设中药药剂学国家教育部虚拟教研室。

近三年指导学生获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篇、省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培育“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银奖1项、“挑战杯”竞赛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及国赛银奖1项。培养校级优秀研究生毕业生2人,多名本科生保研至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